都市人防災 參考部落怎麼做

都市人防災 參考部落怎麼做

【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】隨著谷超和泰利兩颱風的降雨影響,正式宣告颱風季節來臨。防災避災措施,從政府到每一個人,該如何面對極端氣候影響與複合式災難的狀況?「如果莫拉克或同等級災難發生在台北」,對都會區來說還是個假設性的問題。從未歷經撤村、避難的都市民眾,可先看看部落是如何應變。

■如果莫拉克等級災難發生在都會區,你有應變對策嗎?圖為19日泰利颱風逼近台灣,高雄市區積水路況。(圖/中央社 文/呂淑姮)

山區危險 是誰害的

近日在媒體上可不斷重複看到「強制撤離」、「部落受困」等字眼,以及交通中斷、運送物資等畫面;再加上前高雄縣長楊秋興在媒體上批評「災民拿直升機當小黃用」,以及內政部長李鴻源不斷在各種學術論壇傳遞「有人住在不該住的地方」這樣的訊息;恐怕都會讓從未有過部落生活經驗的民眾直接認為:原住民族人住在山區真的很危險。

在莫拉克救災時被媒體稱為佳暮四英雄之一的賴孟傳說,莫拉克之後,山區部落族人明顯地提高防災意識,平時就會準備避災時的應變物資,也會對防災、撤離的分工合作,預先規劃演練。「都會區的民眾也有防災意識,但比較是在『思考』,沒有行動。」賴孟傳說。但他也提醒部落族人,平時能夠自己準備的物資如手電筒、糧食、水,最好能在家就準備好,「該自己做的就要做到」。

賴孟傳說,要讓民眾有憂患意識,就得要多和社區合作,辦理相關課程,不斷加強宣導才會有效。他也說,在市區的社區進行較為困難,因商家多,很難配合防災訓練。

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拔尚說:「部落可以在地避災,但政府刻意迴避此訴求。」拔尚說,在莫拉克後,有許多部落不斷提出要在部落鄰近最安全處設置避難屋,如果部落外發生天災,族人可集中至避難平台,也減少撤離中會發生的危險,更免去「撤村」的焦心無奈。

拔尚說,官方無意協助建置部落避難區域,卻要花更多人力和經費把居民撤離,更讓外界以為族人就是故意要浪費社會資源。

拔尚指出,仔細觀察每次天災發生後的山區部落狀況,會發現許多部落內部安全,有災情的都是部落外的聯絡道路;但官方和媒體的反應,會讓不清楚狀況的人直接認定「住山上很危險」,反而忽略應深思「為何有危險」:「阿里山、清境農場一大堆豪華旅館,政府從來不會要業者撤離,也不會限制觀光業開發;施工不當的道路和排水設施,更是山區地質最直接的殺手。」

防災警覺提升

政大民族學系助理教授官大偉說,近年來可發現,部落對於防災避災有更高的警覺性。例如大雨、地震發生,部落年輕人會運用網路,即時拍攝上傳部落最新畫面,向各界報平安。除了傳遞訊息,在災難時如何協助部落民眾撤退避難,或物資發放整理,官大偉說,已有看到族人的力量。

正在規劃建置「部落版防災地圖」,官大偉解釋,官方版的防災地圖規劃出避難地點、路線,以及土石流災害潛勢溪流。部落版防災地圖更重在地知識,由最了解部落的族人來規劃部落需要的防救災。例如標出部落道路何處易坍方、坍方可能原因,還有各類工程不當、預測災害的傳統知識等。

政府本位思考 欠人性

在花東服務的臨床心理師張巍鐘說,6月水災以來,媒體呈現的是山區發生重大災難、「回到莫拉克」讓原住民害怕等畫面。「政府應做的事是協助部落居民找到部落附近安全避難處,而非將居民強制撤離。」

包括張巍鐘與拔尚都提到,原住民族本來就有遷徙的歷史和觀念:當一地居住人口過多、環境無法負擔、易有天災產生,部落會尋找更合適的居住地點遷移。但在當代,「撤離」和「遷村」都不是部落可以自主決定,對於遷徙地點、如何遷移等決策,族人也常被排除在外:「有效討論的機制、尊重在地智慧,才是面對危機的方式。」拔尚說。

針對「有人住在不該住的地方」論點,張巍鐘客觀地說,學者專家有其專業看法,但作法和表達都非常「欠缺人味」:「官方應仔細聽人民說什麼,迫遷只會衍生更多問題。」張巍鐘舉例,被批評「山下有永久屋還跑回山上」的族人,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,因為族人的耕作工作都在原本的山區部落,當然要「跑回山上」;再加上雨勢太快無法走避下山,道路中斷後只能依賴直升機接送。

張巍鐘也建議,對於「什麼地方該住」此一問題,族人應與官方和社會持續對話、理性討論,否則下一次還是會發生「群眾譴責受害者」的狀況。

都會區面臨核災風險

突然要撤離家園的壓力,會不會發生在人口高度集中的都會區?事實上,都會區要面對的不只水、火、地震,更應有國家防災政策。日前核二廠一號機被媒體報導錨定螺栓斷裂,反核團體不斷要求不可重啟一號機運轉,但18日由原能會核准一號機重啟。

如果核災發生,核一、核二20公里居民要撤離,包括總統府:「沒看到實際規畫撤離的路線和方式,官方卻在颱風天重新啟動核二廠一號機。」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說,災難當頭時,都會區是否要以鄰里為單位避難、各級機關人員要預備哪些工作和聯繫等實際操作細節,國防部根本沒有應變措施,重大災難發生時,都會區恐怕就是一片混亂、傷亡。

說官方防核災觀念為「負分」的方儉說,如真發生核災,民眾在官方毫無準備的狀況下,不如待在家、儘快儲水;至於後續誰也無法預料。

張巍鐘則建議,目前在水災中尚且平安的社會大眾,看災難報導時除伸出援手協助,更可深入思考,了解災難本質,站在「災民」角度看遷村、撤離等問題,才能進一步督促政府,共同討論可行的防災避難之道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9%83%BD%E5%B8%82%E4%BA%BA%E9%98%B2%E7%81%BD-%E5%8F%83%E8%80%83%E9%83%A8%E8%90%BD%E6%80%8E%E9%BA%BC%E5%81%9A-140343224.html

arrow
arrow

    固安消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